Search

過度依賴儀器數字的迷失

昨天開始,舊金山灣區天空變成了黑暗的橘色,大白天看起來...

  • Share this:

過度依賴儀器數字的迷失

昨天開始,舊金山灣區天空變成了黑暗的橘色,大白天看起來像傍晚,或者更像是大家印象中的火星。這是因爲加州許多地方正在野火蔓延,情況非常嚴重,空中飄滿了燃燒的灰燼,把陽光都擋住了!仔細觀察下,可以看到許多細小的飄移物緩緩落到地面,把許多汽車鋪滿了眾多的灰白色碎屑。

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沒帶口罩在戶外待個二十分鐘,就開始覺得呼吸不順暢、咳嗽、眼睛癢等等。然而,很奇怪,許多地方偵測出來的「空氣質量指數」(AQI, Air Quality Index)卻還不錯,似乎沒什麽空氣污染。新聞記者採訪一位教授,説是因爲舊金山灣區海風空氣流動,讓灰燼停留在高空,所以天空變成了橘色,但地面的空氣品質卻不錯,也沒什麽煙味。這樣的解釋很快被其它中英文媒體轉述,於是,很多人開始認同「空氣品質良好」的説法!

明明看到灰燼漂浮在眼前、灑了滿地都是,明明吸入空氣會不舒服、會過敏,卻因爲儀器測出來的AQI數值還不錯,就認爲空氣品質良好?研究這個問題,必須了解AQI是怎麽來的。AQI的計算,簡單來説,是根據空氣中PM2.5(2.5微米)到PM10(10微米)微小懸浮粒子的濃度爲主,再加上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污染物的濃度計算而來的。換句話說,AQI反應空氣中是否有過量的微小懸浮粒和幾種有毒物質,而較大的顆粒對人體的傷害通常小很多,因此,一般情況下,AQI可以代表空氣的品質。

大規模的火災並非「一般情況」,火災除了產生很多PM2.5、PM10微小懸浮粒子外,也產生大量大體積的灰燼。同時,很多建築、家俱、裝潢、電器、汽車等等人工物件燃燒後,會放出各種不同的有毒物資,隨著灰燼散播到各處,如果吸入,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可是,測量AQI的儀器並沒有偵測大顆粒懸浮物質的能力,灰燼中許多有毒物質也不在儀器偵測的範圍内,AQI數值當然也就無法全面反應出空氣的品質,AQI數值小於100,不代表人們吸入不會產生傷害。

海風空氣流動的説法呢?這位教授解釋的現象,並非錯誤,海風空氣流動確實讓許多微小懸浮粒子及部分灰燼停留在高空。然而,那只是解釋爲什麽AQI數值良好、爲什麽沒有太濃的烟味,卻不代表「空氣品質良好」,更不代表人們可以不戴口罩在外面跑來跑去、大量吸入灰燼而不生病。這樣的本末倒置,來自於現代人過度依賴儀器數字,卻不了解或有意無意忽略那些數字背後真正的意義。看到AQI數值小於100,不去思考其中的疑問,直接接受「空氣品質良好」的結論,再找尋各種説法來解釋其中的矛盾。

這樣的問題,在現代臨床醫療上更是層出不窮,大多數的醫生及病人仰賴一大堆數字,卻不知道那些數字是如何偵測而來,更不知道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麽,只靠著簡單的「解釋」來思考。更大的問題是,決定那些數字「好」或「壞」的標準,又是一堆大多數人不去追究來源及意義的「平均值」、「偏差值」等等。

人們盲目依賴儀器數字,最後連那些數字是幹嘛的都忘了,卻依然堅持這個數字要越低越好、那個數字要越高越好!哪天你問人們爲什麽要那麽在乎那些數字,而不去合理地邏輯推理、不去思考各種數字中的矛盾,結果,人們不但不覺醒,反而認爲一定是你有問題!

http://andylee.pro/wp/?p=8679)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部落格 我本來是個科技人,也是一個科技管理與投資人,受過現代化邏輯分析訓練,從量子物理的嚴密數學推衍,無線通訊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到複雜的公司購併與投資財務模型,無一不是嚴格的「科學分析」與「實事求是」。換句話說,我本來跟中醫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跟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一樣,覺得中醫很不科學,甚至覺得中醫已經該被淘汰了。 我為什麼會走到中醫的領域呢?十年前左右,正當我頂著史丹佛電機博士及柏克萊MBA的光環在矽谷汲汲營營時,我父親得到了肝癌。一開始醫生說仍不嚴重,只有1.2公分,栓塞手術即可去掉腫瘤。第一次栓塞後,果然腫瘤迅速縮小,可是不到三個月,新的肝腫瘤冒出來,竟然有5~6公分。又再次栓塞,第二顆腫瘤也縮小,然而,又不到三個月,再度有新的肝腫瘤冒出來,這一次成為11公分,連醫生都不相信腫瘤可以長得這麼快,只能說那叫做「多發性肝癌」。 我一方面不能理解這樣的病情發展及醫療方式,另一方面想幫助父親,我開始作研究,查詢各種資料,請教各類醫學專家。很快的,我了解到現代西醫學對慢性病的處理是很有限的,就連美國疾病管理中心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以及很多其它世界頂尖醫學研究組織都表示,現代西醫學沒有辦法有效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失眠,憂鬱症,體重過重等等慢性疾病,標準醫療程序有很多的爭議及副作用。這讓我很驚訝,深入了解後才明瞭,現代西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或許很科學,但是在臨床治療,並非我以前認為那般邏輯化,而且臨床治療往往非常局部化,缺乏整體理論與模型,而是以嘗試錯誤 (trial and error)及鬆散的統計數據為主。以一個科技人的背景而言,這樣的一門學問,似乎達不到「科學」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和我有相同想法與疑問的人其實很多,甚至有好幾位史丹佛大學的西醫專家教授,當面指出西醫臨床上的缺失,並大聲質疑西醫學上的很多問題。 就在我對現代西醫學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及西醫專家要我去多了解中醫,這些人都有見證過或親身經歷過中醫治療的效果 。我一開始時,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就連現代西醫學都達不到嚴謹的科學標準,古老的中醫又如何能提供一條大道呢?然而,人的緣分是很難解釋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碰上了中醫經方派大師倪海廈中醫師。倪先生病人案例讓我很驚訝,我保持科技人懷疑的精神,去了解去查驗。我慢慢的對中醫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愛上中醫,而倪先生也成為我中醫的啟蒙老師,帶領我進入了中醫的世界,我從一個不懂中醫的人,轉變成一個中醫的支持者與實踐者,經過很多很多的臨床驗證,我實在不得不讚歎古老中醫的偉大。 中醫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非常俱有邏輯性,臨床效果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然而,很多人對中醫有很多的誤解,更有很多人利用中醫的名號做不肖的生意,讓中醫背負了很多的罪名。所以,我想寫個部落格,來說明我所認識的中醫,這當然無法闡述整個中醫學問,更無法代表整個中醫界對中醫的看法。然而,希望藉由我嚴謹的科學與科技背景,以及我在臨床上做到很多人認為中醫無法做到的病例,來喚醒一般人對中醫的誤解與懷疑。 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至少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現代的醫學、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等來說明中醫古書中的理論及治療方法。很多人試著使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中醫,我也曾花費不少心思與力氣在這條路上。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使用一門學問去解釋另一門渾然不同學問的方法,就好像硬要用化學的化學反應去解釋物理學的萬有引力,看起來都是在解釋自然現象,兩者的出發點和基本定律(axioms)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終的理論上或許可以聯結,但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不是很有效率的 。 另一條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的路,是利用基本科學的精神,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把中醫當作完全獨立的學問,先不要想證明中醫的基本定律,而是想辦法從那些基本定律推衍,看看是否能在人體現象與治病上得到相符合的結果,如果在多次應用上得到很好的相符性,那麼這些中醫基本定律就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要急著用現代醫學來解釋中醫古書中的理論,我們把中醫古書中的基本定律條列整理出來,利用邏輯推理,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看看人體的反應及治療效果是不是和我們推理預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性很高,那這些經典中的基本定律就值得我們尊敬與接受,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基本定律,那只代表「現代醫學」這項「工具」還不夠先進,畢竟「現代物理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也仍然太多太多。 至於部落格為何取名為「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得提到一本書「當孔子遇上哈佛 」。前輩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是哈佛大學嚴格訓練出來的法學博士及企業管理碩士(MBA),是位專精跨國商務及企業購併的國際律師,更是國際金融企業的頂級專業經理人,經歷過無數次的商場鬥智。 十年前,李董事長因緣際會重新拾起論語孟子等等中國經典,他驚然發現,他幾十年來累積無數的商場心得與智慧,竟然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古人討論過,而這些經典書籍裡的智慧更遠遠超過他的想像,於是李董事長以他哈佛企管與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 ,全心投入中國經典研究,也因此寫了「當孔子遇上哈佛」。當我向李董事長請益時,了解到我個人從西方教育轉向中國古老智慧的歷程與李董事長頗為相似,一個講治人心,一個講治人體,而我寫這部落格時,也受到李董事長的大力鼓勵。因此,我也就沿著李董事長的書名,把孔子換成中醫醫聖張仲景,把哈佛換成我的母校史丹佛,成了「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www.D
View all posts